打從出生的時候,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民主的體制之下,對我們這一代而言,「自由」這個概念,像是一呼一吸一樣自然,不需提醒因為已經習以為常;可是在1992年一切卻不然,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在金門才結束宣布解嚴,前一年在國際上蘇聯正式宣告解體,而那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年代。

F7B25B1A-8537-4FC0-9488-16976D0A7BFA.JPG

 

格但斯克第二天,那是一個很冷的早上,地上的積雪還沒融去,新下的雪又飄散在空中。手機的地圖定位顯示即將抵達European Solidarity Centre,遠遠的就能看見巨大高聳的紀念碑,無奈的是上面寫滿了波蘭語,一句也看不懂。隨後我們在紀念公園繞了一圈,在雕像以及紀念碑前,看見民眾放了鮮花致意。令我感到好奇的是,什麼力量使得民眾可以自發性在如此寒冬,獻上花束?對於歷史還沒有概念的我,只隨手拍了一張照片。

71006FE4-745C-40A4-91AE-9A23046E4A7B.JPG

 

名為歐洲團結中心,外觀好似一片片赭紅的鐵片拼湊而成,上頭滿是鐵鏽,不說還讓人以為這是一棟廢墟。不願錯過任何博物館的我,走了進去,買了票,展開了一段與那個年代的對話。

EC47170A-0217-41F0-8B79-3CCA4B8A5EAF.JPG

 

博物館的原址是格但斯克造船廠,遙想當年,說到波蘭造船業,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格但斯克造船廠,不但執波蘭造船業之牛耳,這個船廠也在歐洲政治史上也留下了濃厚的一筆,因為這裡是團結工會的老家,東歐劇變、蘇聯解體的第一張骨牌就是在這裡被推倒。

FB90FFF8-F50A-431E-8D9A-FC0900BB6C04.JPG

 

牆上貼滿了所有在曾經在造船廠上班的員工,在沒有網路的那個年代,他們沒辦法在臉書上發動連署,或者是發動態一呼百應,像當年的太陽花學運號召動員。就如同互動裝置上面顯示的,他們將訴求一傳十,十傳百,靠著雙腿不斷狂奔,把訊息蔓延到全部船廠,最終發動罷工。

EA08EA87-7206-477C-908C-B01BBD3F4AE0.JPG

 

罷工行動一呼百應,全國都跟著響應,蘇聯政府為了弭平動亂,遂展開談判,而代表工人階級談判的團結工會,也因此誕生。它建立的初衷是為工人爭取更高的薪水,後來還參與了爭取工會自由、言論自由和要求釋放政治犯人等運動。試想,在一個共產封閉的體制下,能有言論自由發聲的空間,是件多難能可貴的事。

B4CC5F0F-8011-4CC6-9490-E8DF089DCFF7.JPG

 

因為自己當過記者,也知道媒體的重要性。但在那個年代訊息都是被掌控,所以很好奇到底記者要如何生存,其中一個展區,便還原了當時的地下印刷廠。這些記者搜故事,躲在陰暗的地下室,靠著這一台台的機器,不斷把所有自由民主的理念散播出去。團結工會有了成員,還擁有自己的地下媒體,靠著媒體的力量,這些訊息也傳到海外,不少國家跟著響應,其中也包括台灣。

E8F58F42-2613-4197-B77E-185324770BA7.JPG

 

說到革命,常常讓人聯想到紅色,我幾乎每一段革命都得歷經流血衝突。博物館把囚車改造成一個展演空間,螢幕不斷播放著當是血腥鎮壓的過程,警方持著盾牌、警棍,有時是丟催淚瓦斯,有時是用水柱壓制,戴上耳機聽著現場音,我幻想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,感受那股被帶上囚車的恐懼。

97B66960-0C5E-477F-9027-184449708D2E.JPG

 

從驚訝到沉重,一路到最後豁然開朗,一段與歷史的對話情緒更迭,種種思緒在己者與他者之間反覆流轉。走出博物館前,最後一大面屬於團結工會的牆,讓民眾寫下內心話。所幸,這些不堪回首的歷史,都隨著民主腳步的推進而逐漸淡出。後來的波蘭,已經變成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,聳立於格但斯克造船廠大門前,博物館前廣場矗立著三個高聳的十字架,那是1970年格但斯克慘案紀念碑,

615DDE7C-79CB-423D-A186-B65D55DC8EA9.JPG

 

這才恍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離歷史是這麼地近。於是,我寫了一張明信片給以前公司的主管,這一瞬間我想起在當記者的兩年間,自己採訪過不少勞團、環團以及各種組織的抗爭,有的是為了人權,有的是為了自身權益,無論如何這些願意挺身而出人都讓我由衷欽佩,而我也像是一個旁觀者,記錄了這段當代史。

8326BD06-7F24-454A-9CFF-2C079CCD262E.JPG

 

班上烏克蘭的同學說,在波蘭這個國家裡,她最喜歡的城市就是格但斯克。也是在真正離開之後,我回想了這段短短的時光,似乎領悟了什麼。原來一座城市的美,不是只有那些令人感到敬畏的哥德式建築和老城風光,也可以是一群人,一起奮不顧身,一段犧牲奉獻追求民主的歷程。

arrow
arrow

    P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